9 月 25 日下午,上海理工大学智能科技学院以“Coffee Time”活动为载体,搭建学术交流桥梁,特别邀请滨松中国团队的高级工程师侯义建、齐昕等专家莅临,开展前沿技术分享与学术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学院张雨超研究员主持,学院师生积极参与。
活动伊始,滨松中国高级工程师侯义建率先聚焦科研相机技术展开分享。他重点介绍了滨松科研相机在弱光探测、量子光学单光子检测等关键领域的应用优势,并深入解读了背后的核心技术支撑—— 依托qCMOS与sCOMS技术,滨松科研相机实现了极高的量子效率与灵敏度,能够精准捕捉微弱光信号;同时,结合ORCA-Fire技术,相机在保障出色分辨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了速度瓶颈,为弱光探测、单光子检测等前沿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设备支持,助力科研人员在相关领域取得更具突破性的成果。
随后,滨松中国高级工程师齐昕围绕空间光调制器展开详细讲解。她首先从技术原理入手,清晰阐述了滨松空间光调制器的工作机制,以及液晶调制光波相位的核心逻辑——通过控制液晶分子的旋转,实现对光波相位的精准调控。在技术参数与使用场景方面,齐昕工程师强调,滨松空间光调制器具备显著优势:光学利用率高达 97%以上,能最大程度减少光信号损耗;拥有较短的上升时间与下降时间,响应速度更快;刷新频率可达 120Hz,满足高动态场景需求;同时具备极强的灵活性,可适配强光、弱光等不同应用环境,为多领域研究提供多样化解决方案。
此外,滨松中国团队的王梓博士还针对相位算法进行了补充分享。他系统介绍了菲涅尔相位叠加法、分区域菲涅尔法、加权重GS算法及三维IFTA算法等多种核心相位算法,并指出,通过这些算法与空间光调制器的协同应用,科研人员能够灵活构造不同形状的光束,为光学调控、光束整形等研究方向拓展了新的思路。
报告环节结束后,现场进入互动交流阶段。学院师生围绕科研相机的实际应用场景优化、空间光调制器的技术适配方案等问题,与滨松中国团队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探讨,也为双方后续可能的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次“Coffee Time”学术交流活动,不仅让上海理工大学智能科技学院的师生近距离接触了光电领域的前沿技术与设备,更搭建了高校与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平台,实现了学术研究与产业技术的有效对接,对推动学院相关学科的发展、提升师生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活动现场照片